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    一切眾生類,    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    及佛諸餘法,    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眾、    信力堅固者。    諸佛弟子眾,    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    住是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餘諸弟子、    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    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於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復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    無漏不思議、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當知,    諸佛語無異,
於佛所說法,    當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告諸聲聞眾、    及求緣覺乘,    我令脫苦縛,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趨。」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    自說得如是   力無畏三昧、
禪定解脫等,    不可思議法。    道場所得法,    無能發問者。
我意難可測,    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  稱歎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諸佛之所得。    無漏諸羅漢、    及求涅槃者,
今皆墮疑網,    佛何故說是。    其求緣覺者、    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及乾闥婆等,    相視懷猶豫,    瞻仰兩足尊,
是事為云何,    願佛為解說。    於諸聲聞眾,    佛說我第一。
我今自於智、    疑惑不能了,    為是究竟法,    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願出微妙音,    時為如實說。
諸天龍神等,    其數如恒沙,    求佛諸菩薩,    大數有八萬,
又諸萬億國、    轉輪聖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聞具足道。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    惟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眾,    有能敬信者。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    願說第一法,    我為佛長子,    惟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    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眾故,    惟垂分別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舍利弗:

「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眾等,    其數有五千,    不自見其過,    於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眾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鮮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眾無枝葉,    唯有諸貞實。
舍利弗善聽,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為眾生說。
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於因緣、
譬喻並祇夜、    優波提舍經。    鈍根樂小法,    貪著於生死,
於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眾苦所惱亂,    為是說涅槃。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隨順眾生說,    入大乘為本,    以故說是經。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    皆成佛無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    自證無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    我則墮慳貪,    此事為不可。
若人信歸佛,    如來不欺誑,    亦無貪嫉意,    斷諸法中惡。
故佛於十方,    而獨無所畏。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
無量眾所尊,    為說實相印。    舍利弗當知,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眾、    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    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    皆令入佛道。    若我遇眾生,    盡教以佛道,
無智者錯亂,    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眾生,    未曾修善本,
堅著於五欲,    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    墜墮三惡道,
輪迴六趣中,    備受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眾苦所逼迫,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捨,
我慢自矜高,    諂曲心不實,    於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是故舍利弗,    我為設方便,
說諸盡苦道,    示之以涅槃。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    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    皆說一乘道,
今此諸大眾,    皆應除疑惑,    諸佛語無異,    唯一無二乘。
過去無數劫,    無量滅度佛,    百千萬億種,    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    種種緣譬喻,    無數方便力,    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    皆說一乘法,    化無量眾生,    令入於佛道。
又諸大聖主,    知一切世間、    天人群生類,    深心之所欲,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若有眾生類,    值諸過去佛,
若聞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進禪智等,    種種修福慧。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    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眾生,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    金銀及玻璃、    硨磲與瑪瑙、    玫瑰琉璃珠,
清淨廣嚴飾,    莊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    栴檀及沈水,
木蜜並餘材,    塼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    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刻雕成眾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    鋀石赤白銅、    白鑞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畫作佛像,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    度脫無量眾。    若人於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幡蓋、    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
簫笛琴箜篌、    琵琶鐃銅鈸,    如是眾妙音,  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    歌唄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於畫像,    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眾、
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於諸過去佛,    在世或滅後,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未來諸世尊,    其數無有量,
是諸如來等,    亦方便說法。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眾生,    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眾生、    亦同得此道。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天人所供養、    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恒沙,    出現於世間,
安隱眾生故,    亦說如是法。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知眾生諸行,    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習業,    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    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    隨應方便說。    今我亦如是,    安隱眾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於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眾生性欲,
方便說諸法,    皆令得歡喜。    舍利弗當知,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眾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    相續苦不斷,
深著於五欲,    如犛牛愛尾、    以貪愛自弊,    盲瞑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   以苦欲捨苦。
為是眾生故、    而起大悲心。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
於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    著樂癡所盲,    如斯之等類,    云何而可度,
爾時諸梵王,    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並餘諸天眾、    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    請我轉法輪。
我即自思惟,    若但讚佛乘,    眾生沒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墜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涅槃。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    得是無上法,    隨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為諸眾生類、    分別說三乘。
少智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別說諸果。
雖復說三乘,    但為教菩薩。    舍利弗當知,    我聞聖師子、
深淨微妙音,    喜稱南無佛。    復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    我亦隨順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趨波羅奈,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
是名轉法輪,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羅漢,    法僧差別名。
從久遠劫來,    讚是涅槃法,    生死苦永盡,    我常如是說。
舍利弗當知,    我見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無量千萬億,
咸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    曾從諸佛聞,   方便所說法。
我即作是念,    如來所以出,    為說佛慧故,    今正是其時。
舍利弗當知,    鈍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無畏,    於諸菩薩中,    正直捨方便,    但說無上道
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如三世諸佛,   說法之儀式,    我今亦如是,    說無分別法。
諸佛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正使出於世,    說是法復難,
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復難
譬如優曇花,    一切皆愛樂,    天人所稀有,    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讚,    乃至發一言,    則為已供養,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稀有,    過於優曇花。    汝等勿有疑,    我為諸法王
普告諸大眾,    但以一乘道、    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汝等舍利弗,    聲聞及菩薩,    當知是妙法,    諸佛之秘要。
以五濁惡世,    但樂著諸欲,    如是等眾生,    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    廣讚一乘道。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    無復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短暫的幸福 當你從夢中醒來 你已走完了你的人生

http://peggy312.wordpress.com/2011/09/03/%E7%A7%8B%EF%BC%8C%E6%AD%8C/


白娘娘  千年等一回


其實一生之間真正的歡樂幸福短暫


也已是千年等一回  佛陀  金蒲聰   霸王別姬 也不可免  還誰能免

所以佛陀要修行    求解脫  清涼    涅槃


應機即是菩薩 對治即是神醫


M&M

一直以為動畫電影都是溫馨好笑的,看到黑白的動畫電影《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卻讓人傷感。想到一首歌 two less lonely people in the world,一個在澳洲的八歲小女孩和在紐約44歲有自閉症的中年男,在灰色的世界裡,透過通信,分享彼此的生命時光。 故事開始時,Mary的媽媽抽煙酗酒、還帶著Mary偷東西,疏忽對Mary的照顧,讓小Mary被同學欺負,沒有自信和快樂的童年;而Max拖著一個肥大的肚子和屁股,獨居在公寓狂吃,沒有人際關係,孤獨又可憐。再加上影片黑白的色調,給人沈重的壓迫感。 「寄給你我的眼淚,寄給你最愛的巧克力棒, 和遠在千里之外的你,分享屬於我小小的 人生!」 直到Mary寫信給Max後,雖然兩人實際的生活並沒有好轉,但從十幾年的通信中,互相鼓舞,一點一滴建立起真摯的友誼,在他們晦澀的生命基調裡,終於透露出一些絢爛的色彩。 最後,Mary大學畢業,經歷結婚、失婚的打擊,決定到紐約探望Max, 看到的只是Max孤單的死在公寓裡。Max說,「Mary 是他最好的朋友、唯一的朋友。」為M&M的友誼 下了最好的註解;也為殘破不全的生命,留下美好的記憶。

想到佛教說「無常才是人生的正常」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612/11/111790_3865663.shtml

http://peggy312.wordpress.com/2011/05/07/%E7%97%9B%E8%8B%A6%E4%BA%BA%E7%94%9F/


「如果能接受生命是無常和痛苦的,你就做好心理準備,


當無常和痛苦來臨時,你就能接納這樣的苦。」

離開生活現實 實在沒真實的覺悟可得

禪定內功  可以減欲

但無法除心魔

心魔     由自心無明業習所寫

本無真實

願放一念間  不放一世痛自心

對治暫法   以毒攻毒  對治長法    真正明白   去除妄想

其實佛陀能幫的是善人

提婆達多  不需他幫   壞人智慧易熟  也能成佛  多世無常   看開一樣開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華嚴三聖

普賢菩薩 http://www.teacher.aedocenter.com/myweb-sw/bb-17.htm
   普賢菩薩像普賢菩薩,曾譯遍吉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
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


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左脅侍,被稱為“華嚴三聖”。
許多日本真言宗人士認為衛護佛門的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化身,
密教是由金剛薩埵所開創。

另一說金剛薩埵為大勢至菩薩或其他佛、菩薩所示現。

簡介
  普賢菩薩,梵音名號Samantabhadra ,或 Vishvabhadra
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菩薩。又作遍吉  普賢菩薩。
我國佛教四大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之一。
普賢菩薩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且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
他和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
故普賢行願品言:‘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又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
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
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願行之深,唯佛能知   

普賢,梵語稱“邲輸跋陀”。在《悲華經》的記載中,
當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普賢菩薩當時為第八王子“泯圖”,
在寶藏佛前,發願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樣不清淨的國土中,修菩薩行救度眾生。
更應當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使其莊嚴清淨就如同“青香光明無垢世界”。
同時要教化無量的菩薩,令他們心地清淨,都能趣向大乘佛法
使這種發大心的菩薩都充滿他所化度的國土世界。
寶藏佛即為他將“泯圖”這名字,改號為“普賢”,
並授記他未來在北方“知水善淨功德世界”,
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號為“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普賢之名始出於三曼陀羅菩薩經,後廣見諸經而成普遍之信仰。

普賢行願  (十大願王)   
《普賢行願品》。經文是普賢菩薩為菩薩眾說的,先長行,次偈頌。
長行中揭示了普賢菩薩十大行願: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何等為十?
一者禮敬諸沸,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順趣而入……則能成就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   

普賢十忍  
在《華嚴經●十忍品》裏,普賢為菩薩摩訶薩提出十忍,
若得此十忍,即能於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1.音聲忍
  菩薩對佛所說一切教法,不驚不怖不畏,深信悟解,愛樂趣向,
專心憶念,修習安住。
2.順忍
  菩薩能于諸法思維觀察,平等無違,隨順了知,令心清淨,
正住修習,趣入成就。
3.無生法忍
  菩薩不見有少法滅。何以故?若無生則無滅,若無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差別,
若無差別則無處所,若無處所則寂靜,若寂靜則離欲,若離欲則無作,若無作則無願,若無願則無住,若無住則無去無來。
4.如幻忍
  菩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生。于一法中解多法。于多法中解一法。菩薩了達諸法如幻已,則了達國土
眾生、法界、世間,悉皆平等,了達佛出現平等,了達三世平等,成就種種神通變化。
菩薩雖成就佛國土,知國土無差別;雖成就眾生界而知眾生無差別;雖普觀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動,
雖達三世平等而不違分別三世法;雖成就蘊處而永斷所依;雖度脫眾生而了知法界平等,無種種差別;
雖知一切法,遠離文字,不可言說而常說法,辯才無盡;
雖不取度化眾生事而不舍大悲,為度一切眾生轉於法輪;雖為開示過去因緣而知因緣性無有動轉。
5.如焰忍
  菩薩知一切世間,同于陽焰。譬如陽焰,無有方所,非內非外,非有非無,非斷非常,
非一色非種種色,亦非無色,但隨世間語言顯示。菩薩如實觀察,了知諸法,現證一切,令得圓滿。
5.如夢忍
  菩薩知一切世間如夢。譬如夢,非世間非離世間,非欲界,非色界,非無色界,非生非滅,
非染非淨,而有示現。菩薩觀一切世間,悉皆如夢,無有差別
7.如響忍
  菩薩觀如來說法聲音,悉同於響。雖非內非外,非內外出,而能示現善巧名句,成就演說。
譬如穀響,從緣所起,而於法性,無有相違。菩薩觀察一切眾生,以廣長舌相而為演說,其聲無礙,遍十方土。
菩薩雖知聲無起而普現音聲;雖知無可說而廣說諸法。妙音平等,隨類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達。
8.如影忍
  菩薩非于世間生,非於世間沒;非是世間,非出世間;非修菩薩行,非舍於大願;雖常行一切佛法而能辦一切世間事;
不隨世間流,亦不住法流。譬如日月、男子女人,于明鏡等清淨物中而現其影,影與明鏡,非一非異,非離非合。
菩薩亦如是,於無二法中,分別二想,善巧方便,通達無礙。菩薩成就此忍,雖往詣十方國土,
而能普現一切佛刹,亦不離此,亦不到彼,如影普現,所行無礙。
9.如化忍
  菩薩觀世出世間法,一切如化。觀世間染法如化者:一切眾生意業化,覺想所起故;
一切世間諸行化,分別所起故;一切苦樂顛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間不實化,言說所現故;
一切煩惱分別化,想念所起故。觀出世間淨法化者:清淨調伏化,無分別所現故;于三世不轉化,眾生平等故;
菩薩願力化,廣大修行故;如來大悲化,方便示現故;轉法輪方便化,智慧無礙,辯才所說故;
菩薩行如化忍,能不住世間,不離世間;不住于法,不離於法
菩薩安住如化忍時,悉能滿足一切諸佛菩提之道,利益眾生。
10.空忍
  菩薩了知一切法界,一切世間界,一切法猶如虛空,以無想、無起、無二故。
一切眾生、一切佛、一切佛力猶如虛空,以無所行,無分別,無差別故。
一切禪定,所說一切法,一切佛身猶如虛空,以三際平等,不可言說,無著無礙故。
菩薩修空忍,能證知一切諸法而無分別;嚴淨一切佛國而無所依身。
通達一切波羅密,普坐一切金剛之座,普發一切隨類之音,為一切世間,轉於法輪,未曾失時。

耳識圓通
  在《楞嚴經》裏,普賢菩薩自述,已曾與恒河沙如來為法王子。
十方諸佛都以普賢為榜樣,教菩薩眾修普賢行。修普賢行必須先悟毗盧性海,然後才能入普賢行門。   
佛問圓通,普賢答說:最初本因,但用耳識,隨念分別,能發智慧光明普照群機,得大自在。
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普賢即時乘六牙白象,分身千百,至其發心者面前,
與之相見,縱然彼因障深,看不見我,我也會暗中為他摩頂,護持安慰,使他所願成就。

佛答四問
  在《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普賢菩薩為與會諸大菩薩及末世一切眾生向釋迦牟尼佛提了四個問題:
1)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2)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3)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
4)若諸眾生,於生死中,常居如幻,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佛答第一個問題:修大乘者,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圓瑛大師認為‘遠離’二字,即是修法,乃用止觀之功,先止息攀緣,亡情息念,次觀察諸法,虛妄不實。
以此止觀之功,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佛答第二個問題:修大乘者,不僅遠離幻境,以幻心離幻境的‘幻心’也要遠離。以達到塵亡根盡的境界。   

佛答第三個問題:修大乘者,離了幻心後,還要離掉以知幻心的‘幻智’。離了幻心,若愛幻智,亦即心病,故複當遠離。   

佛答第四個問題:修大乘者,離了幻智,心中若有一個離字(即空)也要遠離。最後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佛一口氣說了四個離,離境、離心、離智、離空。層層剝盡,步步升高、由淺及深、行布分明、直到諸幻滅盡、寂滅現前。

密教釋意
  在密教之中,以此菩薩表示菩提心,視之與金剛手、金剛薩埵、一切義成就菩薩同體。
一行《大日經疏》卷一解釋普賢,謂‘普’是遍一切處之義,‘賢’是最妙善之義。
以菩提心所起之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名為普賢。   

在密教金胎兩部曼荼羅中,皆列有此菩薩。
在金剛界曼荼羅之中,普賢為賢劫十六尊之一,安于北方四菩薩中最下位,密號普攝金剛,三昧耶形為劍形
在胎藏界曼荼羅中,將之列於中台八葉院並文殊院。
其中,在中台八葉院是坐於東南方的蓮華上,身白肉色,戴五佛寶冠,左手以大指、頭指執蓮華,蓮上安有火焰圍繞的利劍,
右手臂伸開仰掌,屈無名指、小指,三昧耶形為蓮上劍,密號真如金剛。
在文殊院,系位於文殊之右後,左手執青蓮華,上安三股杵,右手伸五指,掌向外,
大指與頭指、中指二指相撚,伸無名指、小指立於胸前,三昧耶形為蓮上三股,密號真如金剛。   

另外,有以普賢延命菩薩為本尊而修法者,稱為普賢延命法。普賢菩薩有增益、延命的性德,
當他住入增益延命三昧的境界之時,就成為普賢延命菩薩Samanta-bhadra^yuh)。這是密教徒修普賢延命法時所供奉的本尊。   

依照密教經典的記載,眾生若能對此菩薩如法修持與祈求,則‘終不墮三惡道,定增壽命。
終無夭死短命之怖,亦無惡夢魘魅咒詛惡形羅刹鬼神之怖。亦不為水火兵毒之所傷害。’
而且能‘具大福智,勝願圓滿。官位高遷,富饒財寶皆悉稱意。若求男女,並及聰明,並皆滿願。’
這些宗教功能,都是依據普賢延命菩薩的本誓而產生的。   

普賢延命菩薩,又有‘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菩薩’與‘金剛薩埵’等二種異名。
前者謂此菩薩具有賦予眾生大利益大安樂的平等本誓。後者謂其具有‘不朽不壞之智,能摧諸煩惱,猶如金剛’。
其所以具有這些性德,除了是本誓力量的顯現之外,也由於十方諸佛加持所致。
據密教典籍所載,世尊曾召集十方世界恒河沙諸佛,以光明照觸普賢菩薩,因此他才能得到諸佛心印,以利益一切有情。   

普賢延命菩薩的形像有二臂像及二十臂像兩種。依經典所記,其二臂像‘如滿月童子,頭戴五佛頂冠,
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召集金剛鈴。坐千葉寶蓮華,華下有白象王。象王足踏金剛輪,輪下有五千群象。’
二十臂像則通身金黃色,著五智寶冠,左右各十隻手,各持不同法器,坐千葉蓮華上,華下有四白象,與二臂像座下之有五千群象者不同。   

按,普賢信仰自古即盛行於印度及西域地方
《大智度論》卷九記載,大月氏西佛肉髻住處國的一佛圖中,有癩風病人至遍吉菩薩像邊,一心念願,時像以右手摩其身,病即愈。
撰于唐·大曆十一年(776)的〈大唐隴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記〉記載,敦煌石窟中安置普賢、文殊等變相各一幅。
依此可知,在唐代,中國敦煌地方已有造此菩薩像之風氣。
傳說故事
  普賢菩薩,行願無窮,分身塵刹,隨緣教化眾生。
據史書記載:中國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
天臺山國清寺的豐幹禪師,一日行經赤城道旁,聞草叢中有兒童啼哭,趨前視察,見一小孩約十來歲,詢其姓名,
答:‘我無家、無姓、亦無名。’
豐幹禪師湣其無依,帶回國清寺,交庫房當茶童。因是拾來,名之拾得。   
由於拾得聰明伶俐,三年後升任齋堂香燈,及執掌出食等雜事。
一日,四顧無人,竟登座與所供奉的聖像對坐而食,還呵斥聖像小果,焦芽敗種。
事被知庫靈熠禪師看見,責其對聖像不恭,可能頭腦有毛病,罷其香燈職,派往廚房洗碗碟,常將多餘飯菜,盛於竹筒,贈其摯友寒山子。   
有一次,寺中飯食花果被鳥啄食,拾得竟執杖打寺中供養的山神像,責其守護伽藍不力,有失職責,枉受沙門供養。
當晚寺僧,皆夢見山神說:‘拾得打我,罵我。’靈熠禪師至山神像前視察,果見山神像有杖打痕跡,始知拾得來歷不凡。   
拾得與寒山子時相往來,還常對人說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譏誚怒駡,甚至打之。
寒山對拾得曰:‘世間人穢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該如何對他?’
拾得答曰:‘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後拾得掌牧牛之職,一日,正值寺中半月布薩,律師正為僧眾在堂中說戒。
拾得驅牛群到法堂前倚門而立,並撫掌笑曰:‘悠悠哉,聚得作相,這個如何?’
說戒和尚怪其不敬,怒斥曰:‘下人瘋狂,破我說戒。’
拾得見其嗔心起,即說偈曰:‘無嗔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汝合,一切法無差。’
戒和尚見拾得嘻皮笑臉,氣得下堂來打拾得,要他驅牛出去。   

拾得曰:‘我不趕牛了,這群牛,皆大德前生的知事僧,它們都有法號,不信,且看我叫它們出來。’
隨即對牛群說:‘前生律師弘靖站出來。’即有一白牛作聲而過,
又曰:‘前生典座光超出來,’又有一黑牛應聲而出。
拾得又叫:‘直歲靖本出來,’又有一牯牛應聲出來,
最後,拾得牽一牛說曰:‘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合招此咎,怨恨于何人,佛力雖廣大,汝卻辜佛恩。’   

自此,僧眾始知拾得,並非凡間俗子,不再以瘋子看待。
後因阿彌陀佛化身的豐幹禪師,對丘太守說: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的化身,聖跡顯露,與寒山子同離國清寺,後不知所終。   

菩薩道場
  中國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示現教化眾生的道場。
峨眉山在中國四川省,峨眉縣之西南,與嶍山相對,宛如兩眉,因名峨眉山。
其山脈自岷山分出,蜿蜒南來,至縣境突起三峰,故有大峨、中峨、小峨之稱。  峨眉山普賢菩薩塑像
《華嚴經》:有善財童子佇立妙高峰上,觀此山如滿月,大放光明,因此峨嵋山又稱大光明山。
峨嵋山在晉代創有六大佛寺。晉隆安三年(西元399年)慧持和尚從廬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賢寺,供奉普賢菩薩。
傳峨嵋山成為普賢菩薩道場,即由此而來。
宋太宗派大夫張仁贊,以黃金三千兩,購買赤銅鑄造普賢騎象銅像一尊,高7.4米,長4.7米,淨重62噸。
普賢像頭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執如意,神態莊重,趺坐象背上。
大象造形逼真,四肢健壯,粗鼻下垂,目視前方,似欲啟步遠行。整個銅像,鑄造精良,實屬罕見。
伏虎寺是峨嵋山最大的佛寺,建築面積一萬平方米,寺內‘華嚴銅塔’鑄佛像四千七百餘尊及《華嚴經》全文。   

峨嵋山的最高處是金頂,上建金頂寺,威鎮全山。
金頂寺又稱光明寺,因山頂常有光明而得名。每當午夜,在金頂上看群峰中,有千百萬點晶瑩閃耀的光亮,
從山溝裏慢慢地升起來,像一盞盞明燈,忽上忽下,燦若明星,人稱此奇景為‘萬盞明燈朝普賢。’   

為了大家時常思念,時常誦習,時常發願,時常實行普賢十大行願,現抄錄十頌,以便修學。   
一者敬禮諸佛: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二者稱讚如來: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三者廣修供養: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四者懺悔業障: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
五者隨喜功德: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六者請轉法輪: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諸佛若欲示涅盤,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八者常隨佛學: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我願常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九者恒順眾生: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我常隨順諸眾生,圓滿無上大菩提。   
十者普皆回向: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真言及心咒  
普賢菩薩真言:   三昧耶-薩恒傻   
普賢菩薩心咒:   唵 梭啥 嘎呀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