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釋尊觀 易道 生生 海印三昧 如幻三昧 佛性神通遊戲於無量因緣變異 實相無相十


釋尊觀

生活於印度的釋迦,在進行了一切極端的難行苦行以及與魔的戰鬥之後,終於獲得了這種無上的覺悟。據說那是在他出家後十二年,或者說是七年或六年時的事。假如依據釋迦是在十九歲時出家的說法,那麼他的成道則是在三十歲,假如依據釋迦是二十九歲時出家的說法,那麼他的成道則是三十五歲。這時釋迦成了一名「覺者」,也就是尊敬的「佛陀」。   
這裡所說的這一無上的覺悟,漢譯寫作「無上正等覺」,在經文中則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梵文音譯,意思是無上的覺知、得悟到的佛的智慧;這種智慧能夠洞照一切真理,顯示真理的完整無缺。那麼,釋迦佛法中所說的無上的覺悟,內容究竟如何呢?另外,在夜色深沉的佛陀伽耶菩提樹下的那個晚上,釋迦覺悟到的世界及其本質又是什麼呢……   
關於釋迦當時所獲正覺的內容,通常在佛典中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如果將這些說法一一加以推敲,到底哪一種說法反映了釋迦覺悟的真實內容呢?要對它作出判斷是很困難的。但是,我們歸納阿含部經典的有關記載,首先可以看到的是,釋迦成道的那個夜晚被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就是初夜、中夜、後夜(也叫做初更、二更、三更),在其中最後一個階段即後夜時,釋迦獲得了大徹大悟。 
* * * 
關於緣起 
就這樣,釋迦如實看到了眾生的生命在三世之中不斷輪迴的狀態,於是進入了後夜即第三更。在這第三更,他獲取了有關世界和人生的至極真理。這當然是指釋迦的成道了。但他所獲取的真理是什麼呢?在經典裡,有關釋迦在第一更和第二更中獲得的智慧,都還可以見到內容大致相同的記述。但是到了第三更,關於釋迦覺悟的內容,則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說法。   
這些不同的說法指的是:在有的經典裡,認為他覺悟的是十二因緣的原理;在其他文獻裡,則認為覺悟的是四諦的道理;此外,還有認為他覺悟的是「取得不老、不病、不死、不憂、不染等無上安穩」的思想。   
因此,在現代學者中間,就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見解。

但是根據一般的看法,

釋迦當時悟得的是緣起的原理。 
* * * 
十二因緣說,是釋迦根據自己所悟的緣起法則,為使眾生容易領會其中精神而說的。因而具有使這種法則適用於全部人類社會的強烈傾向。釋迦出家的動機,正如前面已經談到的,就是為了破除這種擺脫不了生老病死之苦的人類宿命。因此,如何克服生老病死,必需成為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現在,釋迦解答了它,並獲得了悟。   
釋迦所覺悟的這一微妙法門,確實足以現實地解決人類的生老病死問題。可是,找不到正確表現這種覺悟的文字語句了。其原因在於,釋迦的覺悟,其內容決不是可以用固定化的語言來表達的。「緣起」原理具有極其微妙的構造,它是諸法的真理。所以,即使對它作原封不動的繁複敘述,恐怕眾生也不會理解吧。於是,釋迦就根據人類的現實狀況,從大眾容易領會的地方說起。所謂容易領會的地方,我以為那首先便是十二因緣。 
* * * 
從根本上說,所謂的十二因緣,就是在生老病死的問題上,首先是從提出「為什麼有老死」這一問題為發端的。於是對此解釋道:歸根結底,這是因為有「生」。人類之死雖然帶有極度的恐怖和難以忍受的苦惱,但這種苦惱的根源在於人的出生本身

生是死這一苦惱的根源

所以說:「老死緣生而有」,這是逆推式的說法。那麼,又比如說,生又「緣何而有」呢?答案是,它就在人類的生存這一具體的現實之中。這一生存,雖也有譯作「有」的,但按理說,「有」應該是一個支持「生」的概念吧。   
然後,生存或者由於執著和求取(「取」)的感情而生起,而這種執著則終因盲目性的欲望(「愛」)而引起。盲目性的欲望因感受(「受」)而起,感受則根據接觸也就是(「觸」)而產生。再其後,觸依靠感覺作用(「六處」)形成,而感覺則由於事物及其形態也就是「名色」而具有。名色由「識」的思索作用引起,思索則因有現象(「行」)而發生。最後,這種現象歸根結底依賴於迷妄即「無明」。所以,人類的「苦」的根源,最終應歸結於「無明」。這就是釋迦宣說的有關生死流轉的十二因緣,它把人類之所以反覆輪迴於三界六道的原因分為十二個環節加以論述。因此,釋迦在這裡想說的是苦惱的原因,這原因就在於人類沉溺於無明之中。所以如果滅盡無明,那麼,這十二因緣的鎖鏈就倒了過來,就不會有老死,就會達到安心立命、不可動搖的境界了。這就是被稱為「還滅十二因緣」的理由。   
這十二因緣說,的確是一種適用於受緣起原則支配的人類社會的說法,但它也可以被人作這樣的理解,即它是為了說明人類因無明之故而遭受不幸所使用的簡便方法。因此我想,即使釋迦悟得的真理在「緣起」上,

但十二因緣也決不是它的本質。不如說,釋迦明確地洞徹了的世界,並非作為瞬間固定不變的存在,

而是變化不息的「生命之法」。   
如果我們對大宇宙的狀況冷靜地加以凝思,乍看那寂靜的太虛,其中也記錄著時刻變化和生滅的節奏。即使以每一個人來說,也是這樣,老而死,死而再生。社會和自然,也都沒有短暫的靜止凡是森羅三千中的生命,都要依賴某種條件而生滅。而且,大宇宙的變化和生滅,還會影響到自然的生滅變化,而這些又密切關係到人類生命。萬物就在這樣的時間和空間中「全體關聯」,也就是因緣起的狀態而存在,而死滅。這便是一切事物的不可否認的原理,這便是實相。我確信,釋迦的覺悟所意向到的世界,便是這樣一個世界:在它的萬物之間,既有因,也有果,又有緣;它是一個嚴格遵循因果規律的生命的不可思議的實體──他的覺悟便是對這種實體所發出的感嘆。   
現在,釋迦成了「佛陀」即「覺者」,他自身已完全從這種惡之中解放出來,
真正地遊戲於「生命之法」中。
大概再沒有比這更高的「法樂」了吧…
…倘若以凡夫的推測來考察釋迦當時的心境,這樣的狀況就浮現出來了…… 
──池田大作著
摘自池田大作《我的釋尊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