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本論之組織 「入中論」之組織,依於「華嚴經.十地品」。


本論之組織

「入中論」之組織,依於「華嚴經.十地品」。


龍樹菩薩著有「十住毗婆沙論」以釋經,此土所譯,只有前二地之文。


空宗著述,多釋般若深見,釋般若廣行甚少。


龍樹菩薩所造,只有「集經論」、「法界讚」、「寶鬘論」,指示修行次第,不但談空。本論於空宗正見,及修行次第,甚深廣大二種教門,均有解釋。


自初地乃至佛地,依次排列。每一地中,敘菩薩修行成就之功德已,復配以初發心修行法,指學者以修行次第。

二空之理,則在般若度中廣釋。


云何學「中論」?

學般若者,應具清淨信心

則雖聞四句一偈,亦有無量功德,故應先培信心。


生信之法,常觀三界輪迴流轉不息,無纖毫之樂可以貪著。


次觀眾生,若知求出離,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無上佛果亦終有成就之一日。



若醉生夢死,作生死業,則一期報盡,隨業受生,或往人天,或墮惡趣,自無主宰。


應及此未至臨命終時,自有智慧、能力、自在,將此生死大事,作一解決。


勿待臨時,手忙足亂,一墮三塗,欲求正法,不可得矣。


次當思惟有暇圓滿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五濁惡世聞大乘法,尤為希有。


「般若經」云:學般若者,從生至生,受用無盡。生生得生有大般若之處,得遇善知識為說般若法門,具足一切學般若之增上緣,自然喜近善士,樂聞正法,樂修菩薩行。



故今聞此法者應生希有心,常觀三業是否順因果、如佛法,修五戒十善,則不失人天福報,至少獲得臨命終時,無有憂悔。



更上者,以此功德,回向往生極樂、兜率,則為淨土勝因。


再上者,生生常值佛法,為大菩薩之所攝受,最後必蒙佛授記,成佛度生。



最上者,若有大福德一切圓滿,依金剛乘,即身成佛,是又殊勝中之殊勝者矣。


然末世福德圓滿之根器難得,則以出離心菩提心,如法修行甚深慧廣大行,生生常為大菩薩所攝受,乃至究竟成佛,是聽「入中論」者應有之宗趣也。


若以如是心學「中論」,則宗喀巴大師、月稱論師之功德,亦許後人修成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